孩子为什么会厌学?

发表时间:2022-12-08 16:50



推文图片01.png


导读:

年来,不少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厌学,对学习没有兴趣,被动学习。讲再多的道理、报再多的课外班都没有用。不知道该怎么办?


解析:

厌学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其内在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而外在环境(社会,学校、家庭等)的不良影响也起着消极的推动作用。


1、学习没有付出一定的心智努力,因而造成厌学心理。

在学校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学生在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指导下,通过系统学习各学科知识来掌握前人认识的成果,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这种把前人经验转化为个人知识的内化过程,需要较大心智努力。凡是需要心智努力的事,都伴随着一定的精神紧张,也就容易产生心理疲倦感。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某些因素造成厌学心理。


2、动机缺失。

当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任何需求的时候,他们是不可能热爱学习的。其中有两个层次的因素,浅层因素是无动机,即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没有动机来启动学习,而贪玩好动的天性主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深层的因素则是负动机,这部分学生对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某些错误思想,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没有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负动机的反作用力非常大,她能持久而强劲地推动学生逃避学习,家长的苦口婆心软硬兼施和师的循循善诱,往往被反作用所抵消。


3、兴趣转移。

兴趣是动机的重要因素,她能引人注意,调动人的好奇心,促使人喜爱从事某项活动。而人的兴趣又易于产生干扰,导致转移。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其兴趣的显著特点是动摇性,只要干扰因素强烈,就会发生转移。厌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将兴趣由学习转移到其它事情上去了。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后,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讨厌学习、反抗学习。


4、学习无望。

对学习悲观失望,毫无信心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奋斗,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促使他们对此作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智力底下,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也有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长期被老师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尊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失助感与失尊感均是“习”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无数次的训练、无数次的打击以后慢慢养成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在厌学群体中,此类学生占了很大的比重。


5、恨屋及乌。

爱屋及乌的心理较常见,恨屋及乌的心理也存在。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亲其师,信其道”的积极情感迁移,也有“恨其师,厌其道”的消极情感迁移。由于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某些失误或不足,造成部分学生对他们产生反感,并可能由此而影响学科的教学。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对某位教师不满,往往对他讲课也不感兴趣,严重的对该学科也不感兴趣。学生的情感容易延伸与发散,不善于控制与收缩,其结果常常运用惩罚自己(不学习该学科或者故意不学好)的手段来反抗教师。


6、情感饥渴。

有些学生由于家庭变故,父母离异,情感孤独,缺乏温暖,于是便常常寻求情感补偿,而学习本是辛苦的事,是很难起到情感补偿作用的,因而他们往往广交朋友,追求刺激,以从其它渠道获得心理满足来弥补家庭情感的残缺,这同样易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这些学生广交朋友,常常不辨良莠,哥儿们义气十足,容易受不良因素诱惑,导致厌学甚至辍学。追求情感平衡,是人的正常心理,但是把握不当,则容易出现偏差,发生不良行为,产生不良后果。


7、物极必反。

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学生的学习心理也是如此。过重的学业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导致厌倦而厌学。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压下,社会与家庭将负担交给学校,学校将压力付给教师,而教师则将负担转嫁给学生,于是便产生了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拼命延长课时,加班加点,学生从早学到晚,双休日也不得休息。此外,各种资料五花八门,各种考试名目繁多,学习像沉重的大山,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他们没有品尝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真味。


  过高的期望值与功利意识也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厌学。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于是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标准时,便采取不正当的措施,有些孩子能够忍受,有些孩子干脆“死猪不怕开水烫”,反正达不到要求,索性放弃追求。

有些家长的功利思想特别严重,一是虚荣心,如果邻居的孩子或者同学、同事的孩子比自己孩子成绩好,心理不平衡,便拼命要求孩子争气;二是成人化,强化孩子的大人意识,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思想来对待学习,什么搞好学习将来就能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等。事实上,这些功利思想的强化,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孩子们往往不仅不买帐,反而麻木不仁,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因为他们的心理并没有成熟到大人的地步,是不可能按照成人的思想来生活的,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孩子厌学解答】

  让孩子学习并没有那么困难。

1 让孩子明白学习不是为了家长,而是为自己。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龙应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低端无脑的工作机会会越来越少,被机器所代替,没有技能的人,必然会被社会淘汰。学习,并不仅仅是收获了多少文化知识,而是一个人的视野有多开阔,思想能到达什么高度。不少家长认为这种道理孩子无法理解,其实你不说,孩子只会更加迷茫,对于学习更加没有正确的认知性。

2 丢掉家长沉重的爱: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世界小姐张梓琳在谈到亲子教育时表示:“不要对孩子说,我今天不工作是为了你,你将来一定要争气。这种需要回报的爱,有问题。”

  家长以为只要自己付出全部,孩子就会变好。其实“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这种沉重的爱,在家长说出口的时候,就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进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3 培养孩子的危机感和责任心。

  如今的孩子,都生活在衣食无忧、备受宠爱的环境之中,他们不需要多努力就能够拥有还算优质的生活。从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这种需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才能拥有较好教育资源的事情,孩子根本不懂。

  孩子缺乏学习的动力,认为学习仅仅是为了家长,也就导致孩子在学习中不计后果,缺乏危机感和责任心。

4 尊重孩子的梦想。

  父母总是认为孩子的思想太幼稚,根本不懂得如何做好事情,对于未来也不会拥有判断力。你真的与孩子进行过真正的沟通吗?

  试着问一下孩子关于学习的想法,其实不少孩子并不是真的讨厌学习。关于未来,即便是小学生,也拥有自己的想法与判断力,家长需要对孩子的梦想进行引导与帮助,而不是一味的打击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对学习产生抗拒。

5 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

  不少家长都认为监视孩子是必须的,却造成了孩子的叛逆心理。家长的动机是好,但手段不正当,过于严格的管教,会破坏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造成孩子苦恼、烦躁的情绪,也会让孩子认为自己不被信任,进而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的结果。

其实,每个孩子厌学都有他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层面的原因,只有分析清楚孩子为什么厌学,理解了孩子真正的需求,才有可能帮孩子走出厌学。